文章 (報刊)

藝術評論機制的範式轉移

小西

2000 / 02

十五貫爭取民權

佛琳

2000 / 06 / 13

最精采的「演出」不在舞臺之上《i-Deal School》引發劇場眾生相

陳瑋鑫

2000 / 08 / 28

酸甜苦辣 仍待烹調

佛琳

2000 / 09 / 07

回憶便是愛——《拾香紀》觀後感

佛琳

2000 / 10 / 30

《拾香紀》— 從小說到舞臺劇

陳瑋鑫

2000 / 11 / 27

情迷意亂.煙雨紅船

佛琳

2001 / 02 / 02

我們需要怎樣的「次世代劇場/劇評」?

小西

2001 / 02 / 13

學校音樂節比賽女聲合唱聽後

劉靖之

2001 / 03 / 16

管窺京劇《神鵰》的優勢與限制——兼談「鄂京」幾齣折子戲

塵紓

2001 / 04 / 17

柏尼夫的炫耀與藝術

麥華嵩

2001 / 06 / 01

實驗劇場中的香港圖像

梁偉詩

2001 / 06

費城樂團聽後

劉靖之

2001 / 06 / 15

亞洲青年管弦樂團演出專業

傅瑰琦

2001 / 09 / 11

姚珏音樂修養值得欣賞

傅瑰琦

2001 / 10 / 16

香港小劇場(話語)的現狀

小西

2001 / 11 / 01

林奕華的一面鏡子

佛琳

2001 / 11 / 30

艾德敦.夏里奧.捷克愛樂

傅瑰琦

2001 / 12 / 04

大刀上冥想的蜘蛛

佛琳

2001 / 12 / 18

從《邊城》回顧香港戲劇

佛琳

2002 / 01 / 02

香港中年男人的故事

蒲鋒

2002 / 01 / 25

李雲迪其路漫漫

麥華嵩

2002 / 02 / 04

香港有朵惡之華

蒲鋒

2002 / 04 / 05

冷門樂器與新音樂

麥華嵩

2002 / 04 / 10

沙涵奏《梁祝》催人淚下

傅瑰琦

2002 / 07 / 17

馬素爾與紐約愛樂

劉靖之

2002 / 11 / 01

朱踐耳及上海新室樂團——香港國際現代音樂節隨筆之二

劉靖之

2002 / 11 / 08

無間之間,方為大間

蒲鋒

2002 / 12 / 13

香港藝術節開鑼氣氛熱烈——再談國際性及評《後宮誘逃》

劉靖之

2003 / 02 / 21

追尋和認識——《山村老師》

佛琳

2003 / 03 / 24

十五年後友誼長存

佛琳

2003 / 05 / 14

由未有程式至程式新用——從南戲談到《李爾在此》

塵紓

2003 / 06 / 11

戀物如此遙遠,政治如此接近

聞一浩

2003 / 08 / 21

是傳統,抑或再造傳統?評第二屆中國傳奇藝術節

劉靖之

2004 / 01 / 12

重演「大龍鳳」戲寶——向麥炳榮、鳳凰女致敬

塵紓

2004 / 01 / 27

繽紛音樂之旅——舞台上的《幾米地下鐵》

陳瑋鑫

2004 / 01 / 31

身體迷思

聞一浩

2004 / 03 / 03

小劇場內解構童話傳說《(魚)夫王'N不(手)女》

陳瑋鑫

2004 / 04 / 08

民間的力量

何慶基

2004 / 04 / 29

估唔到係你,寶崑!

佛琳

2004 / 05 / 05

《麥兜菠蘿油王子》:小眼睛看大世界

皮亞

2004 / 06 / 20

六道菜色,六段真情,話劇團演員親製《私房菜》

陳瑋鑫

2004 / 06 / 30

邊緣還是主流:兩幅畫的爭議

何慶基

2004 / 08 / 12

令人失望的《大煙》;這就叫道出了歷史?

麥華嵩

2004 / 11 / 17

國際級的迷思

何慶基

2004 / 12 / 14

展現丑中之美 向王傳淞致敬 崑丑名家來港匯演

塵紓

2005 / 06 / 02

Edo de Waart Conducts Mahler 4

Vincent Mak

2006 / 01 / 24

由第三世界回到第一世界

劉靖之

2006 / 03 / 26

老外作中樂 像說普通話

劉靖之

2006 / 04 / 30

找不着對象從策展角度看《大師對象》展覽

何慶基

2006 / 10 / 04

Pushing the Envelop - how the local theater can go further 一大步,一小步——香港劇團怎樣可以行得更遠

張秉權

2006 / 11

梨園戲展現唐宋遺韻

塵紓

2006 / 12 / 22

一花獨香 眾花凋零

黃志華

2007 / 01 / 16

A Tale Of Two Princesses《帝女花》的迷與醒

張秉權

2007 / 03

Artemis Quartet

Vincent Mak

2007 / 03 / 13

難搞的藝術——社區藝術談

何慶基

2007 / 04 / 16

戲王詹瑞文與老港黃秋生

李焯桃

2007 / 07 / 01

《華嚴經》與後進念犬儒

鄧正健

2007 / 07 / 07

《色,戒》的改編與性愛

李焯桃

2007 / 09 / 09

香港藝術博覽會

梁展峯

2007 / 10 / 14

中樂傳統反轉再反轉

黃志華

2007 / 10 / 30

不可抵抗的命運重擊 Mahler's The Tragic Sixth

朱振威

2007 / 11 / 07

Piano Recital

Vincent Mak

2007 / 11 / 13

為傳統京劇增添現代和本土色彩——《快雪時晴》的觀後感

周凡夫

2007 / 12

One Man's Soul 男與女

張秉權

2008 / 01

民辦音樂會高水準示範

麥華嵩

2008 / 01 / 08

外國人眼中的香港科幻城

張偉雄

2008 / 03

Mobile Art 藝術的吉卜賽

梁展峯

2008 / 03 / 30

Set Them Free 這裡加一點自由,可以嗎?——兼談對香港話劇團新任藝術總監的期望

張秉權

2008 / 05

「看懂」還是「沒看懂」——香港劇場的兩道風景

梁偉詩

2008 / 05

劇場靈光的消亡——《仲夏夜の夢》與「劇場組合」之死

鄧正健

2008 / 06 / 01

王家衛的終極邪毒

李焯桃

2008 / 06 / 08

音樂會夜譚

麥華嵩

2008 / 07 / 01

無言語劇場的戲劇語言與文化話語——說「法國五月」《女僕》

盧偉力

2008 / 07

無心插柳的顛覆

李焯桃

2008 / 07 / 28

文學與劇場的探戈

梁偉詩

2008 / 08

揚劇——江蘇戲曲明珠匯花鼓集香火採清曲

塵紓

2008 / 08 / 27

勿重建天星

何慶基

2008 / 09

雅俗不共賞

黃志華

2008 / 09 / 02

今人心思 古人心境 — 劉學成的「乞泉齋內的水動山靈」展覽

梁展峯

2008 / 09 / 06

李雲迪 港樂 華麗化成童謠

朱振威

2008 / 09 / 09

從《我的野蠻女友》到《我的機械人女友》——郭在容的野蠻與溫柔方程式

格子

2008 / 09 / 18

舞台與擂台對唱

朱振威

2008 / 10 / 07

舊套路 新思維  一同尋索《梁紅玉》

塵紓

2008 / 11 / 09

死亡的舞蹈儀典:黎海寧的《永無休止》

洛楓

2009 / 01

火炭與石硤尾

何慶基

2009 / 02

牛下開飯,拒絕懷舊——尋找動態的歷史紋理

俞若玫

2009 / 03 / 08

溯源本土的可能——港台劇場現況的雙城鏡像

陳國慧

2009 / 04 / 01

破與立的讚嘆——中國舞劇帝女花的勇氣

馮顯峰

2009 / 04

失落在多元議題色板上的《奧利安娜》

盧偉力

2009 / 04

港產片還有多少路走?

朗天

2009 / 04 / 26

緩慢就是美

格子

2009 / 04 / 30

在威尼斯的一圈跑

梁展峯

2009 / 06

讓我們跟麥兜保持距離

朗天

2009 / 08 / 20

第四條窄路:論《三條窄路》

賴勇衡

2009 / 09

怎堪月白消磨 談香港的業餘粵劇團

張文珊

2009 / 10

台風樸實 王羽佳顯才華——聽三位青年音樂家演出有感

劉靖之

2009 / 10 / 06

夏碧泉的稚趣

何慶基

2009 / 11

戲劇張力薄弱 角色塑造成功——評《詩人李白》

劉靖之

2009 / 12 / 14

《譚盾與眾同樂》

劉靖之

2010 / 01 / 12

人間往事——卷軸風景線

肥力

2010 / 02 / 07

芭蕾.懷舊:伍宇烈的後現代風情

洛楓

2010 / 03

香港文學和城市書寫的《Footnotes》

譚以諾

2010 / 03

紙皮力量:野人生存美學

俞若玫

2010 / 04 / 18

後九七與圍城電影

朗天

2010 / 05 / 31

紙皮、工廠與紅白藍——城市景觀的兩極化

梁寶山

2010 / 06

旗袍變了,女人呢?

俞若玫

2010 / 07 / 25

一夜還原千年

張敏慧

2010 / 08 / 03

藝術發展局能幫助香港電影多少?

朗天

2010 / 09

一個人在途上——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

梁偉詩

2010 / 09 / 12

感知的退化 盛世的投射——人潮中的清明上河圖

梁寶山

2010 / 11 / 24

《酒徒》:窮風流總是逍遙快活

皮亞

2010 / 11 / 28

新編京劇《金鎖記》不姓「京」

塵紓

2010 / 12 / 25

雍容的回望——評《舞台姐妹》

張秉權

2011 / 01

因孤獨而消費的個體:葉愛蓮小說中的苦悶與狂喜

譚以諾

2011 / 01

「香港舞蹈節」還是舞蹈節目的集合?

馮顯峰

2011 / 01 / 12

別說我購物狂——前進進《Hamlet b.》

梁偉詩

2011 / 01 / 19

華人舞者的文化行李箱——國際舞蹈研討會述評

洛楓

2011 / 02

在藝術與政治的楚河漢界之間——周俊輝落選雖敗猶榮

梁寶山

2011 / 03

從環境劇場轉為城市藝穗

肥力

2011 / 03 / 10

尋找未來的編舞家 淺談本地舞蹈界的培育生態

聞一浩

2011 / 04 / 08

新港片誕生了!《打擂台》獲獎的文化意義

朗天

2011 / 04 / 30

走出劇場的《翩娜》

馮顯峰

2011 / 05 / 02

他們才是風景——筆可能文學營後記

俞若玫

2011 / 05 / 09

棄智得樂的《天才耗夢》

張秉權

2011 / 07

文學 X 劇場:談香港近年搬演策略的轉化

陳國慧

2011 / 08 / 01

一個舞蹈作者的美學指涉——說黎海寧

盧偉力

2011 / 08

瑕不掩瑜 戲曲節頗為成功

塵紓

2011 / 08 / 09

全身起舞 淋漓盡致

聞一浩

2011 / 09 / 23

反轉性別樂園:楊春江的對影獨舞

洛楓

2011 / 10

當「舞蹈」化成「錄像」:翩娜.包殊與大野一雄的永恆定格

洛楓

2011 / 10

香港做好編劇難乎哉

朗天

2011 / 10

戀人母事蠔涌情

登徒

2011 / 11

菲林,就是電影

張偉雄

2011 / 11

拋磚引玉的《賈寶玉》

梁偉詩

2011 / 12 / 02

迎接「西九大戲棚」

張敏慧

2012 / 01 / 31

平行線上的舞蹈作育

馮顯峰

2012 / 02

鄭明勳與皇家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

劉靖之

2012 / 02 / 20

當代香港戲劇的文化政治與美學實踐——兼談幾個本土後現代主義範式

盧偉力

2012 / 03

一個走一個追:香港警匪片的次類型生態

張偉雄

2012 / 03

《女人心》:高水準的製作

劉靖之

2012 / 03 / 06

《中國舞蹈向前看》:好不好實驗,還是如何把實驗做好?

俞若玫

2012 / 04

我住7樓A!——潘惠森作品《示範單位》

梁偉詩

2012 / 04 / 13

迪華特告別音樂會——貝多芬《第九》聽後

劉靖之

2012 / 04 / 26

國際藝術展覽隨筆:紐約新美術館三年展

梁展峯

2012 / 05

《手塚》——附帶放射性的人文關懷

肥力

2012 / 05

「那些年」香港中樂的美好回憶:呂培原情繫香江演奏會

楊偉傑

2012 / 05 / 12

重生兼福到——賀油麻地戲院八十二大壽

張敏慧

2012 / 06 / 26

舞蹈與書法︰楊雲濤的《蘭亭.祭姪》

洛楓

2012 / 10

索舊尋新——回溯香港劇場談新的可能

陳國慧

2012 / 11

城市與藝術節的共生?

小西

2012 / 11 / 26

舞蹈與形體:《舞.雷雨》的視覺風華

洛楓

2012 / 12

《舞.雷雨》——形式主義下的幾層平面

肥力

2012 / 12

向西之路:從落魄到戀母

張偉雄

2013 / 01

《一代宗師》:意識流的功夫世界

皮亞

2013 / 01 / 13

Xiqu vs Chinese Opera

周凡夫

2013 / 02 / 21

包紮歷史,以其臍帶

盧偉力

2013 / 02 / 28

麥兜系列電影中的香港

譚以諾

2013 / 03

九七後香港武俠片

蒲鋒

2013 / 03

誤讀與顛倒——從得獎藝評看香港電影的低俗與主體

朗天

2013 / 03 / 03

擔演劇目不多表演手段欠豐 京劇老旦行當發展受限制

塵紓

2013 / 03 / 30

垃圾站旁舞出香港成長——《免治O孃》後現代主義突破

盧偉力

2013 / 04

冷酷異境:洛伊.安德森的《二樓傳來的歌聲》

譚以諾

2013 / 04

《屈獄情》:不要讓更多罪名埋沒愛

夢飛

2013 / 04 / 06

當現實比電影更電影,我們解讀《毒戰》

朗天

2013 / 04 / 21

《螢火》釋放智障者的靈魂

何俊輝

2013 / 06

環境舞蹈的浮世繪:《牆44》之「關於消失」

洛楓

2013 / 06

《戰宛城》有得演有得看

張敏慧

2013 / 07 / 30

國族.本土.市場:貌合神離的香港藝術

梁寶山

2013 / 09

金紫荊與回歸柱 政治上的陰與陽

何慶基

2013 / 09 / 27

世道崩壞:談近來港產片的「壞警」書寫

張偉雄

2013 / 10

劇場在香港:可以有多政治?——從近年作品看香港政治文化與創作

陳國慧

2013 / 11

鄧凝姿:記憶中尋找印象 印象中編成真實

謝諾麟

2013 / 11 / 01

Mindscape: from Paintings to Mind-reading

Wendy Wo

2013 / 11

一首溫暖的懷舊詩

梁妍

2013 / 11

本土意識高漲之時︰試論香港近年小說創作

譚以諾

2013 / 11

庸人自擾毁紅樓

馮顯峰

2013 / 11 / 08

艾神的新衣——香港藝術家群星拱照

梁寶山

2013 / 11 / 17

評香港芭蕾舞團《紅樓夢—夢紅樓》刪戲事件

洪思行

2013 / 12

《教授》包含各種論據的多元社會

何俊輝

2013 / 12

不拘一格釋放生命——談《狂舞派》的舞蹈觀

盧偉力

2013 / 12

譚偉平:以點構成社會的複雜性

謝諾麟

2013 / 12 / 10

何兆基:內容就讓感覺來主導分析

謝諾麟

2013 / 12 / 17

驚奇一二三!——榮念曾與《大夢》《無邊》《坐井》

梁偉詩

2013 / 12 / 20

獻給辛波絲卡有詩有音樂有舞蹈 顛覆哈姆雷特多元多角度多層次

周凡夫

2013 / 12 / 26

邵逸夫師承何處

蒲鋒

2014 / 01 / 13

香港需要表演藝術資料館

小西

2014 / 01 / 27

望見希望的眼睛——雲門2《斷章》

馮顯峰

2014 / 02

《金雞SSS》:露出了狐狸尾巴

皮亞

2014 / 02 / 02

2013古典音樂界的個人回顧

鄭政恆

2014 / 02 / 05

如何為香港表演藝術寫史

梁偉詩

2014 / 02 / 11

《怪物》——正邪對決之間的典型弱勢

肥力

2014 / 03

香建峰:由色彩繽紛走到寂靜的世界

謝諾麟

2014 / 03 / 11

被「帶走」的哈丁

楊偉傑

2014 / 03 / 12

粵劇曲藝又多個可能

張敏慧

2014 / 03 / 25

梁美萍《香港製造》的多重分身術

胡敏儀

2014 / 04

個體.歷史.故事:時代的身份焦慮?——評《鄧世昌的歷史故事》

梁妍

2014 / 04

香港人怕什麼?——從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說起

朗天

2014 / 04 / 20

從金像獎到港產片

李焯桃

2014 / 04 / 24

銀髮創意,生命的回應

俞若玫

2014 / 04

CUNTon繁勝話

譚以諾

2014 / 05

扮演遊戲與感官錯覺——評《不可兒戲》、《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

黃寶儀

2014 / 06 / 12

從「城市劇場」看香港演藝場地發展停滯不前

李海燕

2014 / 06 / 25

尋家車上:從《烈火青春》開過來的「紅van」

張偉雄

2014 / 07

In/visible 現

Wendy Wo

2014 / 08

相見不相識——《很久不見了維多利亞》的後殖民情狀

梁寶山

2014 / 08

磨刀霍霍迎新去

張敏慧

2014 / 08 / 05

到戲院看話劇?從 NT Live 的劇場電影化實驗談起

陳瑋鑫

2014 / 09

張煒森評「像是動物園」

張煒森

2014 / 09

談龍剛在粵語片中的獨特地位

蒲鋒

2014 / 09 / 12

標籤自我 唐偉傑「我最近有點懶」

謝諾麟

2014 / 09 / 30

以藝術激活社區——記「社會針灸@太平山區社群」

陳瑋鑫

2014 / 10

淺談某一個於純藝術角度的生態環境(上)

謝諾麟

2014 / 10 / 14

實體劇院中的「無實無虛」

李海燕

2014 / 11

搖滾的政治.混搭的舞動:《怒滾狂舞》的得與失

洛楓

2014 / 11

黃雨傘下談表演藝術與運動

肥力

2014 / 11

電影的佔領任務

張偉雄

2014 / 11

把舞台還給市民——藝術 X 社運的範式轉移

梁寶山

2014 / 11

淺談純藝術之觀眾(一)

謝諾麟

2014 / 11 / 04

回歸純淨的身體美學:陶身體劇場的意念和實踐

洛楓

2014 / 12

從高行健的電影詩《美的葬禮》到詩的電影

吳美筠

2014 / 12

台港澳的環境劇場,從「超親密小戲節」說起

肥力

2014 / 12

郎朗的常態 港樂的驚喜

楊偉傑

2014 / 12 / 31

女兒窮,男兒有夢

張偉雄

2015 / 01

2014古典音樂界的個人回顧

鄭政恆

2015 / 01 / 02

林保全以及香港電影配音

蒲鋒

2015 / 01 / 07

耳聽得到 心捉不到——評進念.二十面體《紅玫瑰與白玫瑰》

梁妍

2015 / 01 / 24

《悲兮魔獸》:現實是個無法醒來的噩夢

愛說矣

2015 / 01 / 31

Dance Democratization

Joanna Lee

2015 / 02

表演過後,還剩什麼?——香港戲劇演出紀錄的前世今生

陳瑋鑫

2015 / 02

《胡桃夾子》還需奇幻童真嗎?

馮顯峰

2015 / 02

「社區舞蹈」的民間風景:「i-Dance舞蹈節2014」

洛楓

2015 / 02

夢想的追覓跨過時間蔓延的線:《男生.男再生》

洛楓

2015 / 02

《小津風景》即演即拍即放映

何俊輝

2015 / 03 / 07

新星掛帥出征

張敏慧

2015 / 03 / 17

歌劇《大同》呈現灰色希望

劉靖之

2015 / 04 / 09

唱出康有為大同滄桑

楊偉傑

2015 / 04 / 12

老匠慢熱

楊偉傑

2015 / 04 / 15

台港跨界演出上海老歌

楊偉傑

2015 / 04 / 26

「城鄉共生」,我們要「手護」的是什麼?

張煒森

2015 / 05

懷鄉尋父,春夏秋冬——蕭紅在文字與電影之間

登徒

2015 / 05

女性的婚戀密語——評《傲慢與偏見》

黃寶儀

2015 / 05 / 02

燒不盡,遍地又開花

何慶基

2015 / 05 / 18

準備迎接新浪——看「獨立鮮浪I」的四部短片

譚以諾

2015 / 05 / 22

《醜男子》:他人之顏

鄭政恆

2015 / 05 / 30

超越情欲的話劇,上流與偽中產的批判

肥力

2015 / 06

Invader「侵略」以後,都市仍舊如常

張煒森

2015 / 06

革命尚未成功,惡女仍須努力——施舜翔《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

譚以諾

2015 / 06 / 13

大時代大報復

張敏慧

2015 / 06 / 23

「後雨傘劇場」的理想初衷與現實沉澱——談運動過後的香港劇場創作

陳國慧

2015 / 07

咬合於變態與常態之中——評《Roberto Zucco》

梁妍

2015 / 07

在階級的枷鎖下狂歡——評《平民貴族》

黃寶儀

2015 / 07

列車一直向前行——回頭看台灣新電影浪潮

陳志華

2015 / 07

《維港乾了》為樓市股票癲狂

何俊輝

2015 / 07 / 24

游移「身體」和「另一個身體」 讀甄國暉詩集〈另一個身體〉

蘇苑姍

2015 / 08

《Extremalism》/《未來的想像》

肥力

2015 / 08

城市觀光與內部旅遊——評《好奇匣.香港之作客家鄉》

查映嵐

2015 / 08

此身幾何——何兆基作品展

謝諾麟

2015 / 08 / 04

藝壇母子緣——林家聲與余麗珍的銀燈骨肉情

陳曉婷

2015 / 08 / 08

踩界的意義

俞若玫

2015 / 08 / 28

互聯性的再復興——略讀香港生態書寫

譚以諾

2015 / 09

《讀劇馬拉松》——讀劇,是一個選擇

肥力

2015 / 09

圖畫想要什麼?——香港雨傘運動期間的圖像之戰

梁寶山

2015 / 09

且看她推、抹、抖

張敏慧

2015 / 09 / 22

《刺客聶隱娘》七問

李焯桃

2015 / 10 / 04

官僚與舞者的為與不為

馮顯峰

2015 / 10

《華麗上班族》:港式唱歌片的尷尬

皮亞

2015 / 10 / 18

第N次看《帝女花》

張敏慧

2015 / 10 / 27

洪思行評《列夫席茲鋼琴獨奏會》——堅持自我風格的鋼琴家

洪思行

2015 / 11

讓觀眾自由詮釋的《今日城》

何俊輝

2015 / 11

在她記憶中說「我」的故事——評《廚房女事》

黃寶儀

2015 / 11

持續專業發展之必要

小西

2015 / 11 / 02

殘疾是動詞——談〈殘疾資歷〉概念

蘇苑姍

2015 / 11

堂前擊掌不負盟.海枯石爛志不移——粤劇《王寶釧》

陳曉婷

2015 / 11 / 20

肯定演技之餘,也要作品值得肯定——第52屆金馬獎評審後記

李焯桃

2015 / 11 / 26

不在尋常百姓家——談宋冬的新作與舊作

查映嵐

2015 / 12

雲腳.落地掃.池上——「優人」是如何煉成的?

張秉權

2015 / 12 / 06

無邪是感性的本質——《裸「言泳」無邪》觀後

吳美筠

2015 / 12 / 08

體驗「國際劇場工作坊節」推開窗戶看風景

江藍

2015 / 12 / 12

《石頭與金子》演繹小人物辛酸

何俊輝

2015 / 12 / 14

Wayne McGregor(上):身腦並用

聞一浩

2015 / 12 / 30

Wayne McGregor(下):求新求變

聞一浩

2016 / 01 / 07

聽粵語合唱歌有感

洪思行

2016 / 01 / 20

怎一個「淫」字了得?粤劇《宋江怒殺閻婆惜》

辛黛林

2016 / 01 / 23

從視藝角度解讀《如歌的行板》之必要

周文慶

2016 / 01 / 28

探索舞踏與自身關係的自白書

格子

2016 / 02

《十年》:唔想咁樣,可以點樣

愛說矣

2016 / 02

新年睇《十年》,過真香港新年

皮亞

2016 / 02 / 07

Tony Oursler - PriV%te

Alan Chan

2016 / 03

藝術家係乜乜乜?

周文慶

2016 / 03

女性平權 嘹亮吶喊

江藍

2016 / 03 / 10

莫譏元帥逞刁蠻,為報前仇迫任性——粤劇《刁蠻元帥莽將軍》

辛黛林

2016 / 03 / 10

《樹大招風》:賊王這回事很香港

皮亞

2016 / 04 / 03

《樹大招風》:大限前的無意識主體化

朗天

2016 / 04 / 17

鄧樹榮《馬克白》的東方劇場特色與創作方法

梁偉詩

2016 / 04 / 23

真姣婆遇上假風流——粵劇《紅菱巧破無頭案》

辛黛林

2016 / 04 / 30

Troika「兩極.共融」

陳建濃

2016 / 05

未竟之緒 - 翰美娜與關尚智

陳建濃

2016 / 05

從《十年》到《老笠》:香港電影本土意識

皮亞

2016 / 05 / 01

新進編舞的試練場

聞一浩

2016 / 05 / 07

遊走於輕與重的邊緣——評《舞轉人生》與《亞太舞蹈平台》

黃寶儀

2016 / 05 / 09

康城評審團制度的危機

李焯桃

2016 / 05 / 29

楊絳如何把散文變成夢里長夢

吳美筠

2016 / 05 / 31

張煒森評勞麗麗「安.伊莉亞森的凝視」

張煒森

2016 / 06

誰害怕曖昧的藝術?

陳建濃

2016 / 06

楊偉傑評「南北大師薈經典」音樂會

楊偉傑

2016 / 06

陳麗珠與《4.48》

盧偉力

2016 / 06 / 13

視覺美感與合情合理

張敏慧

2016 / 06 / 14

最令人回味的竟是大師的十五分鐘——記「歐洲劇場獎」

陳國慧

2016 / 06 / 18

舉重若輕的南非音樂劇場《馬克白》

梁偉詩

2016 / 06 / 18

《再見潘朵拉》——神話改編的困難

邵善怡

2016 / 07

自然的衝勁與平和的尋覓:費城樂團在香港

尹莫違

2016 / 07

張煒森評黃加頌「時間的輪廓」

張煒森

2016 / 07

Orchestrations:楊嘉輝個展

陳建濃

2016 / 07

Shikijo - eroticism in Japanese photography

Alan Chan

2016 / 07

世變 - That Has Been, And Maybe Again

Alan Chan

2016 / 07

真愛大過天——粤劇《無情寶劍有情天》

辛黛林

2016 / 07 / 02

《賞味期限》玩味時間

聞一浩

2016 / 07 / 02

花臉要撐

張敏慧

2016 / 07 / 26

紅樓夢三闋 Go!

朱琼愛

2016 / 07 / 30

新與舊集於一身的鋼琴家

洪思行

2016 / 08

《哈姆萊特機器》——反詩化的直述

肥力

2016 / 08

封箱開箱 華麗再遇——非常林奕華舞台映畫2016

梁偉詩

2016 / 08 / 13

《殘穢》:冤魂物業

鄭政恆

2016 / 08 / 15

《聽日你想點?》——十二名女性藝術家與《千戶》攝影展

周文慶

2016 / 08 / 20

Lam Tung Pang - Planting Time

Alan Chan

2016 / 09

Gabriel Orozco - Suisai Tokyo Strokes

Alan Chan

2016 / 09

身體與舞蹈的分解/再造:評《舞吧!Robot》

黃寶儀

2016 / 09

《點五步》:新時代新港片的鬥志與出路

皮亞

2016 / 09 / 04

文化界出戰直選才是出路?

小西

2016 / 09 / 26

《紅樓.夢三闋》以實驗作基石

聞一浩

2016 / 10

《一念無明》:香港病了,香港人瘋了

皮亞

2016 / 10 / 16

《心林》裏越過藩籬的身體意象

李慧君

2016 / 10 / 31

由個人到城市的無明——《一念無明》

陳志華

2016 / 11

從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及其他,環境劇場生態再觀察

肥力

2016 / 11

澳門有銀河.想像中的小城變遷

登徒

2016 / 11

楊偉傑評新加坡華樂團「娘惹之旅」音樂會

楊偉傑

2016 / 12

自己香港自己拍

陳志華

2016 / 12

天台上的古希臘悲劇——鄧樹榮《安提戈涅》維港版

梁偉詩

2016 / 12 / 17

從電視劇走到舞台的詩人投影:評《偶然・徐志摩》

黃寶儀

2016 / 12 / 19

老房子的回返:從瀨戶內空屋再生看場域特定性

查映嵐

2017 / 01

香江粵調音樂會反思

楊偉傑

2017 / 01 / 15

千軍萬馬,緊守微存——烏鎮戲劇節演出隨筆

俞若玫

2017 / 01 / 21

後空間抗爭電影與後雨傘電影——2010年後香港電影影像的一點觀察

譚以諾

2017 / 03

Borusan Istanbu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Ernest Wan

2017 / 03

後雨傘電影專輯:從未如此佔領過

張偉雄

2017 / 03

亭子與死穴——關於「曾建華:無」的聯想

梁寶山

2017 / 03

《回歸》冰冷之家困獸鬥

何俊輝

2017 / 03 / 10

在當代中繼續傳統——《明天你還愛我嗎?》(香港篇)

聞一浩

2017 / 03 / 11

群芳爭艷——李麗華與同時代女星們

蒲鋒

2017 / 03 / 29

好戲要多磨

張敏慧

2017 / 04

《麗南小姐》演活母女角力

何俊輝

2017 / 04 / 04

《好人不義》黑白難分

何俊輝

2017 / 04 / 07

來一節舞蹈示範:《夜》裡的種族與性別

李慧君

2017 / 04

我們在地表浮沙上——進劇場《伊底帕斯 The Oedipus Project》

梁偉詩

2017 / 04 / 29

威尼斯雙年展與文化身份

李海燕

2017 / 05 / 29

楊偉傑評澳門藝術節《鏡海魂》

楊偉傑

2017 / 06

幕後工作者何其重要

張敏慧

2017 / 06

復刻唐滌生泥印本傾聽具對抗性的現代粵聲

吳美筠

2017 / 07

當我們談論後九七香港電影,我們談論的是甚麼:身份政治、主理論理與資本—國家—民族

譚以諾

2017 / 07

《明月幾時有》:香港淪陷,要善待文人

皮亞

2017 / 07 / 09

歌劇@兩岸三地

劉志剛

2017 / 08

《埋藏的秘密》家庭衝突困擾不絕

何俊輝

2017 / 08 / 16

在言語之外尋找真相——評 Project Roundabout《謊言》

黃寶儀

2017 / 09

第十四屆卡塞爾文件展:「向雅典學習」——爭議聲中的藝術政治參與

凌志豪

2017 / 09

回溯語言結構中的後真相:一埸荒誕偷情

凌志豪

2017 / 10

當騎術表演跟莫扎特安魂曲crossover

劉志剛

2017 / 10

黑盒《霸王別姬》

張敏慧

2017 / 10 / 10

工廈強拍比不懂用八達通更離地

李海燕

2017 / 10 / 23

藝術節需要一個主題嗎?

劉志剛

2017 / 11

都是愛的代價——《相愛相親》

陳志華

2017 / 12

香港舞蹈書寫誌考——綜觀三十年的耕耘與收成

李海燕

2017 / 12

第54屆金馬獎評審後記

陳志華

2017 / 12 / 07

OPERA = 極視聽之娛嗎?

劉志剛

2018 / 01

難以想像的「亞洲舞蹈」——記香港城市當代舞蹈節之「ChatBox 論壇」

李海燕

2018 / 01

獨闖邵氏辦公室的野姑娘 悼李菁

蒲鋒

2018 / 02 / 27

音樂神童成功過渡

劉志剛

2018 / 03

《中英街1號》:黑白凝視黨性與良知

皮亞

2018 / 04 / 22

再談《中英街1號》:旁觀者的距離

皮亞

2018 / 05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