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敏慧
「茶館劇場」,來喝茶順道聽歌看戲?還是聽歌看戲順便喝杯茶?都不打緊,只要來到茶館劇場,欣賞到幼細精緻的表演藝術,而沒有令人失望,甚至可教人回味,又何妨做半天愛粵劇曲藝的香港人。
這個月,「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安排了兩晚「茶館劇場」模擬體驗。穿過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觀眾席,拾級踏上舞台,黑布圍牆裏面搭建了個劇場。未到現場,我想,會不會是另一間粵曲茶座或茶藝館?不是。舞台面是明亮的,觀眾席燈不亮,那不是喝茶談天的地方。會不會是個黑盒劇場?又不是,那是個專門表演曲藝的固定舞台。
場地布局幼細骨子,木椅茶几只容納二百觀眾,倒有幾分古會館舊戲樓的味道。室明几淨,人聲輕細,不是經常看大戲的「熱鬧」,置身其中,看客受到現場氣氛感染,自然不好意思大嗓門大動作。
蘇州古戲台
觀演距離親近廣東大戲看得多,粵曲演唱聽得多,沒感受過這樣的布置環境氣息。古戲台前喝茶看表演的經驗,不是沒有,但觀賞的並非粵劇。
2008年,我隨着《看崑劇.遊江南》文化活動,參觀「中國崑曲博物館」和「蘇州忠王府」,走進館內現存的古戲台,近距離享受幽美的崑曲藝術。方形開放式的戲台高出地面約半米,觀眾席貼近台口,布置明式桌椅幾十座位,場景古色古香。第一晚點演《水滸記.借茶》、《牡丹亭.尋夢》、《寶劍記.夜奔》、《金不換.守歲侍酒》四齣折子,觀賞不同行當造詣。茶的味道早忘卻了,氣氛感覺與戲段精妙則印象猶新。
茶館劇場【(左)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有了人氣(右),就有活力。
今天西九「茶館劇場」設計,讓觀演距離親近,卻又並非完全古戲樓翻版。裝修雅致舒適,燈光音響適應新時代審美要求,進場坐下,工作人員送上茶點,間場時又勤於添茶,別有一番悠閑享受。木柱桌椅質感比較冷硬,是現代的,表演藝術的姿態風格,是傳統的。總之,茶座、荔園、啟德小型劇場,都已成過去,這是粵劇曲藝當代劇場一回新體現。
幼細品位追求
「茶館劇場」兩晚節目不同,一天唱曲,一天演戲。長約七十五分鐘的節目裏,品茗與小吃畢竟只是環境氣氛的添加劑,主體還在欣賞曲藝,一切應以品味演藝水平為要。
(上左起)唐其鎖、曾素心、陳惠堅唱《沈園題壁》。
(下左起)陳惠堅、梁燕夏演《花前遇俠》。在閑靜幽雅氣氛下,體現粵劇曲藝。【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第一天唱粵曲《沈園題壁》和南音《客途秋恨》,第二天演粵劇折子《紫釵記.花前遇俠》和《大鬧獅子樓》。南音主唱者阮兆輝,樂師高潤鴻、潘細倫、王嘉偉、袁恩排,是業界高手,其餘節目的演者與樂師,都是演藝學院師生。
對唱《沈園題壁》的,兼擅弦撥,邊彈邊唱,斯文得體,很有潛質。演折子的,呈現了戲曲節奏韻律與剛柔力度,觀賞性強。過場的中樂手水平,比較參差。學生功力未可苛求,整個模式的試驗成績是肯定的。小劇場舞台面不算大,全武行打高台筋斗、大翻級翻(連續打翻)未必適宜,腰腿動作與身段功架則仍然可派用場。這次演出,擴音器調得很低,鑼鼓音樂亦不吵耳,如此這般場地,是否可以鼓勵演者放棄麥克風,運用原聲腔調婉轉傳送感情。
模擬精緻劇場體驗,說明粵劇曲藝表演場多了一個可能,對配套的藝術幼細品位追求,香港業界可以做得到。將來劇場正式運作,文場武戲小品,可以從舊,更好是創新。只要「西九」做好品質把關,「茶館劇場」不是演唱會、工作坊,更不是練習所和旅遊場,它講究專業保證和藝術質素,任客人心神徜徉於精緻質樸的曲藝風韻之中,感受到高水平的表演文化氣息。
偷一個多小時空閒,輕呷一口茶,悠然聞歌賞戲,管它外面種種煩人繁事。對香港人來說,也許是奢侈。但我不禁問,點解舊時人咁聰明識嘆,現在社會愈進步,我們心神卻愈沒法閑適,細意骨子起來?
討論對象:西九文化區戲劇中心「茶館劇場」
Username | |
Pass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