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傳統,抑或再造傳統?評第二屆中國傳奇藝術節

作者:劉靖之

發表日期:2004 / 01 / 12

藝術範疇:音樂

發表平台名稱:《明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獎項/藝術節/機制/活動評論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為去年 10 至 11 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傳奇藝術節定下了調子:文化的「二元論」。在節目手冊的「前言」裏,主辦單位便婉轉地道出這次藝術節的中心內容:「傳統與現代」;「第二屆的『中國傳奇』藝術節就遊走在傳統與現代的兩極、在世界上華人社群最多的兩岸三地匯集人才,以各人各地最擅勝場的作品,共冶一爐,獻給香港的觀眾。」

 

傳統與現代,從上個世紀 90 年代初,已在歐美舞台藝術圈子裏開始廣泛呈現出來,如莎士比亞戲劇的舞台設計和服裝的現代化,意大利和德國歌劇的舞台與服裝的現代化早已習以為常,儘管劇評與樂評界大肆批評,製作與導演我行我素,你評你的,我照演不誤,為什麼?票房之故也。為了照顧年青一代的胃口,合不合故事情節並不重要,票房收得萬事大吉。

 

在劇作上,傳統與現代就不像舞台製作和演出那麼具體、形象化。上述莎劇和歌劇的現代化只局限在舞台和服裝方面,劇本內容、對話以及旋律、歌詞和樂隊都照原版本,因此舞台現代化並不觸及靈魂。但劇作就不同了,那是要傳統部分的「靈魂出竅」,然後由創作者予以「借屍還魂」送回去。這種過程與翻譯一樣要紮實的文化根柢和創造才華。

 

第二屆「中國傳奇」藝術節以「劇」為主、音樂為輔。「劇」包括創作歌劇、粵劇、京劇、地方戲曲和話劇;音樂則有中樂團、古琴、佛樂團以及華人作曲家音樂節。其他活動還有電影、展覽和講座,內容廣泛而豐富,是 2003 年演藝活動裏的重要部分。

 

在 16 項大型演出中,創作歌劇《瑤姬傳奇》作為重頭戲,是藝術節的開幕節目,可見其重要性。北京京劇院和上海京劇院分別演出《閻惜姣》和《貍貓換太子》;香港八和會館演出粵劇《梨園四泰斗》;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及中國國家話劇院製作演出的《半生緣》雖然說不上「傳統再造」,也算不上中國的傳奇藝術,卻也引起了一陣陣的討論。其他劇(包括舞劇)有台灣當代傳奇劇場的《金烏藏嬌》、甘肅敦煌藝術劇院的《敦煌舞樂》、北京河北梆子劇團的《梆子戲人間》等等。此外,還有江浙戲曲表演和瘋祭舞台《七重天》。傳統的和現代的都有,除了《瑤姬傳奇》這齣原創歌劇之外,

 

「劇」的節目大致上是河水、井水,被此界限分明,其中在「傳統再造」的痕迹並不顯著。

 

音樂演奏有香港中樂團的《鼓王群英會I - I 》、北京中央民族樂團的《中華樂府畫廊》、甘肅甘南拉卜楞寺佛樂團的《淨土梵音——中國藏傳佛樂音樂會》、古琴音樂系列以及 2003 年華人作曲家音樂節「龢鳴樂坊音樂會」等,其中傳統與現代的界限就不那麼清晰了。古琴代表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了吧?廣義來說的確如此,但嚴格地來講,從打譜到演奏,其中難免滲入了現代人的審美和演繹。至於場刊裏說「琴藝可以走向創作、走向與多媒體結合,也可以走向電子音樂的音波再造」,令我想起了譚盾的音樂,他不是正在這樣做麼!我們需要這種「傳統再造」嗎?這是中國音樂文化現代化的方向嗎?我十分懷疑。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配合第二屆中國傳奇藝術節編輯出版了特刊《傳統再造》,此特刊之命題具有深刻的意義。但主辦單位有沒有考慮到他們所想為香港聽眾和觀眾提供有傳統又有現代,或是傳統裏有現代、現代裏有傳統,或是再造了的傳統作品?在 2001 年舉辦的第一屆「中國傳奇」藝術節的節目裏,演出的京劇、潮劇、粵劇和崑劇,戲劇和木偶劇、音樂以及舞蹈,大多是傳統歸傳統、現代歸現代,兩者並不混合。2003 年的第二屆,節目多樣化了,傳統與現代的界限也沒有第一屆的節目那麼清楚。假如兩年後舉行第三屆,希望主辦單位能夠策劃更多樣化的節目:傳統的、現代的、傳統的現代化以及現代裏有傳統的戲劇、音樂、舞蹈和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