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戲劇)

藝術評論機制的範式轉移

小西

2000 / 02

十五貫爭取民權

佛琳

2000 / 06 / 13

形上劇場——當代華文戲劇的一個現象

盧偉力

2000 / 07 / 07

最精采的「演出」不在舞臺之上《i-Deal School》引發劇場眾生相

陳瑋鑫

2000 / 08 / 28

酸甜苦辣 仍待烹調

佛琳

2000 / 09 / 07

回憶便是愛——《拾香紀》觀後感

佛琳

2000 / 10 / 30

《拾香紀》— 從小說到舞臺劇

陳瑋鑫

2000 / 11 / 27

情迷意亂.煙雨紅船

佛琳

2001 / 02 / 02

我們需要怎樣的「次世代劇場/劇評」?

小西

2001 / 02 / 13

實驗劇場中的香港圖像

梁偉詩

2001 / 06

香港小劇場(話語)的現狀

小西

2001 / 11 / 01

林奕華的一面鏡子

佛琳

2001 / 11 / 30

大刀上冥想的蜘蛛

佛琳

2001 / 12 / 18

從《邊城》回顧香港戲劇

佛琳

2002 / 01 / 02

不是結論

陳國慧

2002 / 03 / 31

生存狀態與人際框架——談潘惠森戲劇的香港文化感覺

盧偉力

2002 / 10 / 10

追尋和認識——《山村老師》

佛琳

2003 / 03 / 24

十五年後友誼長存

佛琳

2003 / 05 / 14

《張愛玲,請留言》;張愛玲與摩登女性的對照記

梁偉詩

2003 / 06 / 20

破浪的舞台——八十年代香港戲劇

盧偉力

2003 / 07

戀物如此遙遠,政治如此接近

聞一浩

2003 / 08 / 21

繽紛音樂之旅——舞台上的《幾米地下鐵》

陳瑋鑫

2004 / 01 / 31

小劇場內解構童話傳說《(魚)夫王'N不(手)女》

陳瑋鑫

2004 / 04 / 08

估唔到係你,寶崑!

佛琳

2004 / 05 / 05

六道菜色,六段真情,話劇團演員親製《私房菜》

陳瑋鑫

2004 / 06 / 30

主流音樂劇文化及審美觀的顛覆——從沈從文小說到音樂劇劇本的《邊城》

周凡夫

2004 / 07 / 13

男性依附女性 音樂依附戲劇——評《2月14》的戲劇與音樂

周凡夫

2005 / 02

Pushing the Envelop - how the local theater can go further 一大步,一小步——香港劇團怎樣可以行得更遠

張秉權

2006 / 11

香港戲劇遲來的西潮及其美學向度

盧偉力

2007 / 01

《華嚴經》與後進念犬儒

鄧正健

2007 / 07 / 07

One Man's Soul 男與女

張秉權

2008 / 01

Set Them Free 這裡加一點自由,可以嗎?——兼談對香港話劇團新任藝術總監的期望

張秉權

2008 / 05

「看懂」還是「沒看懂」——香港劇場的兩道風景

梁偉詩

2008 / 05

劇場靈光的消亡——《仲夏夜の夢》與「劇場組合」之死

鄧正健

2008 / 06 / 01

無言語劇場的戲劇語言與文化話語——說「法國五月」《女僕》

盧偉力

2008 / 07

文學與劇場的探戈

梁偉詩

2008 / 08

溯源本土的可能——港台劇場現況的雙城鏡像

陳國慧

2009 / 04 / 01

失落在多元議題色板上的《奧利安娜》

盧偉力

2009 / 04

人間往事——卷軸風景線

肥力

2010 / 02 / 07

紙皮力量:野人生存美學

俞若玫

2010 / 04 / 18

紙皮、工廠與紅白藍——城市景觀的兩極化

梁寶山

2010 / 06

《變天》改變了甚麼?

賴勇衡

2010 / 08 / 17

《魔鬼契約》——話劇式電視劇風格演繹塞入劇場

肥力

2010 / 09 / 01

一個人在途上——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

梁偉詩

2010 / 09 / 12

香港小劇場的空間開拓與精神承傳——從「城市劇場」到「牛棚劇場」

陳國慧

2010 / 10 / 01

讀劇作為方法——「讀劇沙龍」觀後

鄧正健

2010 / 10 / 11

雍容的回望——評《舞台姐妹》

張秉權

2011 / 01

別說我購物狂——前進進《Hamlet b.》

梁偉詩

2011 / 01 / 19

從環境劇場轉為城市藝穗

肥力

2011 / 03 / 10

棄智得樂的《天才耗夢》

張秉權

2011 / 07

文學 X 劇場:談香港近年搬演策略的轉化

陳國慧

2011 / 08 / 01

論劇評(一):劇評的起點

小西

2011 / 10 / 24

論劇評(二):劇評需要理論嗎?

小西

2011 / 10 / 24

論劇評(三):由演出出發

小西

2011 / 10 / 24

論劇評(四):論劇場空間

小西

2011 / 10 / 24

論劇評(五):劇評作為社會評論

小西

2011 / 10 / 24

論劇評(六):如何評價

小西

2011 / 11 / 23

拋磚引玉的《賈寶玉》

梁偉詩

2011 / 12 / 02

從簡約主義到敘事主義——論鄧樹榮的劇場空間探索

盧偉力

2012 / 02

演藝學院以外的專業戲劇訓練 — 從參與中英劇團導演基礎班談起

陳瑋鑫

2012 / 03

當代香港戲劇的文化政治與美學實踐——兼談幾個本土後現代主義範式

盧偉力

2012 / 03

我住7樓A!——潘惠森作品《示範單位》

梁偉詩

2012 / 04 / 13

《製造基督》:I Want to Believe

賴勇衡

2012 / 08 / 15

以身體技藝行銷香港——《打轉教室》的軟實力迷思

鄧正健

2012 / 09 / 23

索舊尋新——回溯香港劇場談新的可能

陳國慧

2012 / 11

跨界與混雜:《玉鳥飛》

鄭政恆

2012 / 11 / 12

城市與藝術節的共生?

小西

2012 / 11 / 26

舞蹈與形體:《舞.雷雨》的視覺風華

洛楓

2012 / 12

《舞.雷雨》——形式主義下的幾層平面

肥力

2012 / 12

二零一一年香港戲劇演出數據淺析

陳國慧

2013 / 03 / 01

評論的評論

吳美筠

2013 / 03

《屈獄情》:不要讓更多罪名埋沒愛

夢飛

2013 / 04 / 06

最終逃不過時間——評進念.二十面體半生緣

梁妍

2013 / 05

《螢火》釋放智障者的靈魂

何俊輝

2013 / 06

環境舞蹈的浮世繪:《牆44》之「關於消失」

洛楓

2013 / 06

如果我可成為另一個人——前進進《金龍》的形式本土化

鄧正健

2013 / 09 / 27

《耳搖搖》︰始自語言,及至身體,以想像自由(之不可能)

譚以諾

2013 / 10 / 21

劇場在香港:可以有多政治?——從近年作品看香港政治文化與創作

陳國慧

2013 / 11

一首溫暖的懷舊詩

梁妍

2013 / 11

都是因為愛

李海燕

2013 / 12

《阿Q後傳》:好笑到喊

賴勇衡

2013 / 12

《教授》包含各種論據的多元社會

何俊輝

2013 / 12

驚奇一二三!——榮念曾與《大夢》《無邊》《坐井》

梁偉詩

2013 / 12 / 20

香港需要表演藝術資料館

小西

2014 / 01 / 27

如何為香港表演藝術寫史

梁偉詩

2014 / 02 / 11

《怪物》——正邪對決之間的典型弱勢

肥力

2014 / 03

個體.歷史.故事:時代的身份焦慮?——評《鄧世昌的歷史故事》

梁妍

2014 / 04

後巷裡的《流浪者之歌》

李慧君

2014 / 05 / 26

好一個不講故事的愛情故事——評前進進《愛情故事》

Yan

2014 / 06

波恩.劇場.狂歡夜

李慧君

2014 / 06

扮演遊戲與感官錯覺——評《不可兒戲》、《梅田宏明的非常狀態》

黃寶儀

2014 / 06 / 12

《教授》:「百年樹人」的陰影

賴勇衡

2014 / 06 / 23

《寶島一村》:悲欣交集的背後

賴勇衡

2014 / 06 / 23

從「城市劇場」看香港演藝場地發展停滯不前

李海燕

2014 / 06 / 25

到戲院看話劇?從 NT Live 的劇場電影化實驗談起

陳瑋鑫

2014 / 09

藝評話語的開展

吳美筠

2014 / 09 / 25

以藝術激活社區——記「社會針灸@太平山區社群」

陳瑋鑫

2014 / 10

感覺良好還是猶猶疑疑?——《後殖民食神之歌》的九七幽靈

鄧正健

2014 / 10 / 21

黃雨傘下談表演藝術與運動

肥力

2014 / 11

《後殖民食神之歌》彰顯回歸前後香港社會的變化

何俊輝

2014 / 11 / 11

關於福隆計劃的一些話

梁妍

2014 / 12

香港當代粵語劇場的表演性

小西

2014 / 12

台港澳的環境劇場,從「超親密小戲節」說起

肥力

2014 / 12

台北:「超親密小戲節」——超越親密的觀演關係

肥力

2014 / 12

耳聽得到 心捉不到——評進念.二十面體《紅玫瑰與白玫瑰》

梁妍

2015 / 01 / 24

表演過後,還剩什麼?——香港戲劇演出紀錄的前世今生

陳瑋鑫

2015 / 02

《小津風景》即演即拍即放映

何俊輝

2015 / 03 / 07

民主的十五道詭計:香港藝術節《打擂台》

鄧正健

2015 / 03 / 09

唱出康有為大同滄桑

楊偉傑

2015 / 04 / 12

女性的婚戀密語——評《傲慢與偏見》

黃寶儀

2015 / 05 / 02

樓空而人不去:《樓城2015立夏版》的美學簡化

鄧正健

2015 / 05 / 13

《醜男子》:他人之顏

鄭政恆

2015 / 05 / 30

翻譯劇、本土創作與新文本:回望香港劇場書寫

陳國慧

2015 / 06 / 01

《星空下的舊情人》:打開天窗說亮話

陳志華

2015 / 06

超越情欲的話劇,上流與偽中產的批判

肥力

2015 / 06

《ALONE》對自身處境的叩問

邵善怡

2015 / 06 / 24

「後雨傘劇場」的理想初衷與現實沉澱——談運動過後的香港劇場創作

陳國慧

2015 / 07

咬合於變態與常態之中——評《Roberto Zucco》

梁妍

2015 / 07

在階級的枷鎖下狂歡——評《平民貴族》

黃寶儀

2015 / 07

《維港乾了》為樓市股票癲狂

何俊輝

2015 / 07 / 24

《維港乾了》:失效還是顛覆?

賴勇衡

2015 / 07 / 30

在抗命時代的意識下潛行——歪看《少年一心的煩惱》

鄧正健

2015 / 08 / 19

《讀劇馬拉松》——讀劇,是一個選擇

肥力

2015 / 09

以「結婚」為枷鎖的《結婚》

邵善怡

2015 / 10 / 06

尋夢?——評《康橋的告別式》的劇場安排

邵善怡

2015 / 10 / 08

讓觀眾自由詮釋的《今日城》

何俊輝

2015 / 11

在她記憶中說「我」的故事——評《廚房女事》

黃寶儀

2015 / 11

持續專業發展之必要

小西

2015 / 11 / 02

助言位置.複調敘事.表演異化——《石頭與金子》的美學星座

鄧正健

2015 / 11 / 20

Dramaturge 不是一個位置,是一種思考角度——2015年10月 Dramaturgy 工作坊筆記

梁妍

2015 / 12

雲腳.落地掃.池上——「優人」是如何煉成的?

張秉權

2015 / 12 / 06

無邪是感性的本質——《裸「言泳」無邪》觀後

吳美筠

2015 / 12 / 08

體驗「國際劇場工作坊節」推開窗戶看風景

江藍

2015 / 12 / 12

《石頭與金子》演繹小人物辛酸

何俊輝

2015 / 12 / 14

戲劇班內的成長故事——《緣移戲劇班》

邵善怡

2015 / 12 / 28

敘事的交纏,戲劇對後現代情境的療癒

凌志豪

2015 / 12 / 28

《午睡》:以發夢為方法

賴勇衡

2016 / 01 / 25

《午睡》的困局與出路

邵善怡

2016 / 01 / 27

《殞石旁的天際》︰割裂現實的呈現

邵善怡

2016 / 02 / 16

士兵落魄,故事失魂:評香港小交響樂團《士兵的故事》及其他

尹莫違

2016 / 03

女性平權 嘹亮吶喊

江藍

2016 / 03 / 10

《人的安魂曲》之創意實踐

洪思行

2016 / 03 / 12

丟飯碗也要談 康文署政治潔癖從何來

李海燕

2016 / 03 / 23

鄧樹榮《馬克白》的東方劇場特色與創作方法

梁偉詩

2016 / 04 / 23

新進編舞的試練場

聞一浩

2016 / 05 / 07

還原實感的《未成年少女的駕駛課程》

邵善怡

2016 / 05 / 20

陳麗珠與《4.48》

盧偉力

2016 / 06 / 13

《誰家老婆上錯床》鬧劇唔只靠誇張演技

邵善怡

2016 / 06 / 14

最令人回味的竟是大師的十五分鐘——記「歐洲劇場獎」

陳國慧

2016 / 06 / 18

舉重若輕的南非音樂劇場《馬克白》

梁偉詩

2016 / 06 / 18

Mutti:TVB式政治戲仿show

李慧君

2016 / 06 / 21

《嗚啦啦啦啦你的歌》的豐富感

邵善怡

2016 / 06 / 30

《再見潘朵拉》——神話改編的困難

邵善怡

2016 / 07

陳炳釗的後殖民唏噓,不同於也斯的後殖民唏噓——評《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梁妍

2016 / 07

哐啷一聲,吳文翠在香港投下了顆粒

李海燕

2016 / 07 / 06

《好鬼衰要.18禁》——舞台上的少女革命

李慧君

2016 / 07 / 26

《哈姆萊特機器》——反詩化的直述

肥力

2016 / 08

封箱開箱 華麗再遇——非常林奕華舞台映畫2016

梁偉詩

2016 / 08 / 13

香港文化發展的瓶頸——政府政策缺乏文化觀點

小西

2016 / 08 / 29

《發光的害蟲》剝掉暴力的花生

李慧君

2016 / 09 / 19

文化界出戰直選才是出路?

小西

2016 / 09 / 26

《孔子63》顛覆孔子傳統形象

何俊輝

2016 / 10 / 27

《心林》裏越過藩籬的身體意象

李慧君

2016 / 10 / 31

從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及其他,環境劇場生態再觀察

肥力

2016 / 11

經典再造:傳統能劇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凌志豪

2016 / 11 / 17

《竹林深處強姦》電視台變成法庭的荒謬亂局

何俊輝

2016 / 11 / 23

打開活空間——記澳門劇場研討會2016

俞若玫

2016 / 12 / 06

值得更上層樓的《中間人》

李慧君

2016 / 12 / 07

天台上的古希臘悲劇——鄧樹榮《安提戈涅》維港版

梁偉詩

2016 / 12 / 17

從電視劇走到舞台的詩人投影:評《偶然・徐志摩》

黃寶儀

2016 / 12 / 19

2016年本地舞台,首推陳炳釗

張秉權

2016 / 12 / 31

倘未走完的長路:藝術節中的新視野

凌志豪

2016 / 12 / 31

《慾望號雞批》以雞喻人的政治寓言劇

何俊輝

2017 / 01 / 19

千軍萬馬,緊守微存——烏鎮戲劇節演出隨筆

俞若玫

2017 / 01 / 21

離不開卻也進不去的《城堡》

李慧君

2017 / 03

《回歸》冰冷之家困獸鬥

何俊輝

2017 / 03 / 10

淺論環境劇場作為城市場域中地方營造及主體性建構策略——以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三個節目為例

凌志豪

2017 / 03 / 23

《坐坐茶室》:議題主導情慾真人 show

李慧君

2017 / 03 / 30

《麗南小姐》演活母女角力

何俊輝

2017 / 04 / 04

存在的詰問:後戲劇劇場的後現代生存狀態展現

凌志豪

2017 / 04 / 06

《好人不義》黑白難分

何俊輝

2017 / 04 / 07

我們在地表浮沙上——進劇場《伊底帕斯 The Oedipus Project》

梁偉詩

2017 / 04 / 29

台灣國際藝術節:不一樣的東歐版《哈姆雷特》

張秉權

2017 / 04 / 30

《#hashtag——時代吶喊》帶出香港社會的各種矛盾

何俊輝

2017 / 05 / 12

莎士比亞X日本藝術:自信的蜷川,溫柔的馬克白

張秉權

2017 / 06 / 30

《埋藏的秘密》家庭衝突困擾不絕

何俊輝

2017 / 08 / 16

在言語之外尋找真相——評 Project Roundabout《謊言》

黃寶儀

2017 / 09

「類音樂劇」湧現背後的劇場消費——2006年香港劇壇回顧的一塊版塊

周凡夫

2017 / 09

蜷川的商業劇場:華麗的東方元素下消融的戲劇力量

凌志豪

2017 / 09 / 11

回溯語言結構中的後真相:一埸荒誕偷情

凌志豪

2017 / 10

工廈強拍比不懂用八達通更離地

李海燕

2017 / 10 / 23

如果人生有「playback」——仲夏夜之夢 2.0

傅瑰琦

2017 / 12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