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藝術,經得起時間考驗嗎?

作者:林龍傑

發表日期:2015 / 11 / 01

藝術範疇:視覺藝術

發表平台名稱:Tum Tum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美學發展 / 流派/學派/風格/類型評論 / 獎項/藝術節/機制/活動評論 / 自選藝評

 

世界藝術潮流真轉得快,前兩年還以為行為藝術會變成主流,轉眼間超真實主義、寫實派概念藝術(這名堂筆者自己改,即在展覽空間重塑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場景)、不經意的非藝術但其實又是藝術(今年Turner Prize的所有提名)輪流稱霸極短的時間,轉變速度之快連兩年一次的威尼斯雙年展也有點趕不上的感覺。當下這一刻當然因為「威雙」而將政治藝術變成王道,但這潮流可以維持多久?説我老套也沒辨法,作為藝術的其中一樣重要元素,應該是「經得起時間考驗」,但政治藝術真的可以經得起時間考驗嗎?

 

每位政治藝術家一定有一個政治視點,假如沒有就不會叫政治藝術,無論是左是右還是中間,用藝術去表達對這政治視點的認同多少也同時在宣傳這視點,說沒有宣傳成份的人只是在自欺欺人。

 

這種以藝術表達政見的形式在上世紀「政治宣傳藝術」Propaganda Art上表達得最全面(當然也有社會現實主義,但這與政治的關係比較遠,在這裡不作詳細談論),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時期與蘇聯時期,不要忘記美國也曾經用藝術作為武器(很多藝評人或歷史學家也認同,假如沒有美國政府在幕後大力支持,抽象表現主義根本不可能成為主流),去對抗冷戰中的蘇聯。「政治宣傳藝術」在上世紀有很大的生存展覧渠道,更吸引一大班藝術家參與,畢加索、Frida Kahlo都曾經是共產黨員。

 

半世紀過後,「政治宣傳藝術」似乎沒有多少人熱衷,什至有藝評人認為「政治宣傳藝術」是不好的藝術。德國政治家Joseph Goebbels在1933年曽説:「政治宣傳藝術常被惡意醜化及一個被人誤解的名詞…俗人用這名詞去代表低等甚至可鄙的,宣傳(藝術)這個字常常有種苦澀的餘韻。」這証明西方藝術界一向也不重視「政治宣傳藝術」。


的確,以往的政治藝術常因社會主流共識的轉變而變成毫無意義,例如當年共產主義的概念令不少熱血熱誠的藝術家參與創作,現在回頭看絶大部分共產主義藝術只能被看作歷史印記,並非藝術的突破。

 

現代藝術家中最令我記起的社會主義藝術家應該是法國藝術家Fernand Léger,原因不是他的社會主義理念,而是他的創新與技法。由此可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不是藝術家的政治宣言,而是他們作品的感染力。

 

回到現在,今期最爆的藝術新聞莫過於艾未未指控Lego拒絕將積木售予他是「壓制言論自由」及一大堆霸權的遺禍,但英國藝評人Jonathan Jones在他文章Ai Weiwei has not been censored: Lego is a toy, not a force for evil(艾未未沒有被審查,Lego是玩具,不是邪惡力量)裡絶不認同:「Lego是玩具,不是邪惡帝國,而艾反芻流行的陳腔濫調去攻擊它,試問這間玩具公司怎能如艾指控宣傳『有問題的價值觀』?」似乎沒有共同的敵人下,艾今次的「聲大夾惡」似乎討不到很多西方人士的歡心。

 

另一邊廂,Banksy將他的主題公園Dismaland拆散後將木材等物資循環再用,送到法國近英國的海邊城市Calais,給聚集在那裡的難民起臨時居所,更改名為Dismal Aid。但那裡的難民卻不領情,更拆下Dismal Aid招牌並指控Banksy只是在做工關show而已,根本無心幫他們,否則以Banksy的身家,何需只支援他們幾塊用剩的爛木頭。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最「爆」的作品莫過於將教堂變成清真寺的Christop Büchel作品,但這位藝術家連回教最基本的什葉派與遜尼派也分不清,這「清真寺」看來只是西方人眼中的一個標籤而已。

 

政治意識隨時代改變,我重來沒有說人不應有政治取向,但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下,以藝術去宣揚某種政治取態一定會令某些持相同政見的人(尤其是政客或政府)得益。況且這些作品大都是嘩眾取寵博傳媒報導之作,很多政治作品都充滿一廂情願的雙重標準。將藝術變成某些政客(政府)的宣傳工具,偏離了現代藝術表達自我自由的中心思想,難怪上世紀的人到最後都對政治藝術有極大的保留。


在這不斷轉變的藝術界,我認為潮流一過後這些所謂藝術會被人不當一回事。隨著出洋做大龍鳳的機會越多,投了誠的艾未未強國無賴本色很快被西方領教得一清二楚、加上Banksy的雙重標準媒體show,是否「聲大夾惡」「政治正確」就要被當作一回事?還有待下回分解。

 

註:假如大家想對本文提及的議題如「美國利用藝術作武器」、Banksy、「Christop Büchel的威尼斯雙年展作品」或「真正艾未未成功的背後」,tumtum之前有專題文章詳談,這裡不作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