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還原千年

作者:張敏慧

發表日期:2010 / 08 / 03

藝術範疇:戲曲

發表平台名稱:《信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重要藝術家或作家/藝團訪港 / 自選藝評

 

借用了上海「古戲薪傳」的宣傳用語「一夜還原千年」。香港「戲曲節2010」莆仙戲的傳統劇目把宋元南戲延續下來,「文化遺產」活化石的稱譽實在當之無愧。

 

「目連戲」歷史悠久,故事始於敦煌變文,北宋已有《目連救母》雜劇。根據「福建省鯉聲劇團」團長張挺說,莆仙「目連戲」全長約七八小時,今回首次來港演出近兩小時的《開葷、後花園咒誓》只是其中小部分,全都沿襲傳統老戲演法。

 

古老的勸善戲文

 

甫開場,武魅即撒紙錢。(周嘉儀提供圖片)

 

目連戲既是儀式,也是戲文。舞台設計成古戲台模式,前面兩側柱子對立,上書戲聯「素食非佛葷食非魔果有天堂還在滌開心孔/正行為人邪行為獸縱無地獄也須立定腳根」。戲一開始,武魅出場驅邪撒紙錢,舞蹈式邊走邊喊着「青天不可欺,作歹我先知」,勸告世人諸惡莫作,事關「善惡到頭終有極,只爭來早與來遲」。氣氛莊重肅穆。《開葷、咒誓》戲演完了,由《觀音掃殿》結束全劇,焚香掃地後再由兩個人提桶灑水,謂之「洗棚」(古老演出地點在農村搭建大棚),寓意淨棚驅鬼,吉利平安。這種「以戲演儀」的傳統,扎根於民間勸善教化,祈求消災去禍的生活。

 

本劇結構、演出形態和觀賞方式,承襲了雜劇、百戲多種表現手段,貫穿着強烈的祀神儀式、濃郁的鄉土氣息、寫實的舞台表演,豐富多采。當中有一種獨特的場面處理,就是把戲從台上演到台下。散場後我請教張團長,證實那是傳統舊鋪排,若演出地是棚戲,不僅將舞台延伸台下,甚至延伸到街上社區方圓一帶。原來這種擴大表演區的演繹方式早在我國農村存在,並不是什麼現代新鮮事物。古代社戲在廣場或庭院作場,本來就無所謂台上台下,演員與非演員進進出出是很平常事。今回無常鬼卒走到香港大會堂劇院觀眾席後面,然後再演回台上,製造舞台以外的氣氛,拉近演員同觀眾的距離,但不知道這種戲劇化的「游村逐煞」儀式,會否加深了觀眾的恐懼感。

 

前人的高妙創意

 

舞台上時空穿梭無拘束,全劇滿布形形色色的神鬼戲劇群像,極盡奇情幻想。對於劇中「葷」與「魂」的重點處理,在今天看來,仍然極具前衞創意。

 

《開葷》一節,目連母親劉氏在唆使誘惑下頓生「棄素吃葷」念頭,她內心矛盾掙扎,卻毋須口唱表述,只像演默劇般雙手捶胸,狀甚痛苦。與此同時,她後面的高台上,多站了手持杵的「素神」和手持叉的「葷神」。劉氏念頭一轉,兩神就跳到台口格鬥,劉氏意欲「持齋」時,葷神敗退,反之則素神敗陣。天使與魔鬼鬥法的結果,「葷神」獲勝,「素神」離場,場面清楚告訴觀眾,劉氏決意「開葷」了。這種內心鬥爭外化的象徵手法,形象生動,趣味無窮。前輩藝人的才智、創意超前,真教人折服。

 

右起:劉氏人在前,魂緊貼(中),眾鬼在後。(周嘉儀提供圖片)

 

《後花園咒誓》安排幾次魂靈出現,手法直接鎮懾觀眾。銀奴不惜上吊求死、劉氏瘋狂立下毒誓時,台上劇中人忽然貼身多了一個蒙上黑臉紗的黑衣人,於是人、魂同場演戲。這個角色,無以名之,我稱之為「魂」。「魂」的角色並非在扮演人物,它僅是劇中人物心理或欲念的表演符號。蒙臉黑衣人在人物後面如影隨形,或重複人的動作,或激發人的情緒。這種有形人體與無形魂魄的「視覺」設計與意識思維,早在中國戲曲舞台出現,從前藝人的意識外化藝術發明,堪稱一絕。

 

戲好遇上好演員

 

飾演劉氏旦角的技藝要求十分重要,那是行當跨度大、難度非常高的角色。劉氏本質不壞,「開葷」前後卻判若兩人,之前端莊善良,心緒平和,開葷後是另一套表演形式,到情緒激動時,唱念做表都誇張起來,聳肩、挽袖、叉腰等形象,盡見模仿吊線木偶大動作的痕迹,突顯了莆仙戲「人學傀儡做戲」的傳統特色。

 

戲好也要有好演員,旦角王少媛以青衣行當演繹初期的劉氏舉止,劉氏罪惡暴露的時候,外表動作馬上從青衣變成老旦,甚至借用跨花臉行當的身法來強化粗獷的變態行為,同時改用了大嗓道白。她打罵婢女銀奴和老僕益利時的兇相,自己被眾鬼拷打吐血時的慘狀,唱情襯托着諸多手語動作,手語動作復襯托着唱情,極難演,極難演得好。王少媛演得十分成功,把人物的複雜性鮮明刻畫,讓觀眾了解劉氏不同層次的精神面貌。

 

有人認為戲裏主題帶着濃厚迷信色彩,歷代也有對劉氏深表同情者,安徽祁門就有這樣的戲聯:「問劉氏犯甚罪過,被打下地獄,只因吃了兩塊肥肉/看傅相立何功德,得引上天堂,都為有着幾個臭錢。」(劉錫林《漫談目連戲》。傅相是劉氏丈夫,是目連父親。)無論怎樣解讀,始終無損戲劇本身的藝術含量。全劇的人物塑造、場面處理、戲劇節奏,都精采而且獨特,甚至是大膽。前人把社會生活素材提煉加工,厚積着千錘百煉的多樣藝術表演程式,然後化為戲曲精品,它古老,它原始,卻絕不落伍。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開葷、後花園咒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