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樂團熾熱的貝多芬

作者:傅瑰琦

發表日期:2002 / 04 / 24

藝術範疇:音樂

發表平台名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藝術節即時評論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重要藝術家或作家/藝團訪港 / 自選藝評

 

今年「香港藝術節」的音樂節目可謂相當豐富,請來的都是著名的指揮、樂團、獨奏家、室樂組合或歌劇院等。其中一項為由成立超過二百多年的德國「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的演出,更是演繹德國音樂傳統的表表者。這個樂團其實於九五年初的時候已曾訪港,當時則由馬素爾(Kurt Masur)擔任指揮。筆者也有出席。當時被他們率直、清晰的作風所吸引。而這次則由他們的現任總監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所領導。筆者欣賞了三月十三日的演出。

 

認識布隆斯泰特這個名字,始於他還是三藩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年代。當時他們出過好些唱片。風格之凌厲令筆者側目。

 

這次的座位編排也是較特別的。第一小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都在左邊;而第二提琴及中提琴則在右邊。這個編排,在上半場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中最有效果,第一及第二小提琴的對答產生了立體聲效果。

 

擔任貝多芬協奏曲的獨奏,是出生於拉脫維亞,年僅二十歲的女小提琴家斯卡賴德(Baiba Skride)。斯卡賴德的琴音相當寬廣,線條明確。但存在的是女兒家的柔弱,這在貝多芬這首作品中倒是較吃虧。由第一樂章中已發現,她在對比方面較為平淡,對於曲中的思想輕重的心得較少。第二樂章的嬌柔倒是十分適合她,而且她更理解到這種「柔弱」也不是一面倒的,所以她在樂章的進行中也能在氣氛上增添了一些傲氣,演繹上還不錯。至於第三樂章,她只重現了第一樂章中的平凡風格。

 

其實,平心而論斯卡賴德的音色相當甜美,而且並不是刻意營造的。她的演繹也比她的實際年齡成熟。但貝多芬這種徘徊於硬朗與細緻的音樂語言,她是有很多空間去學習的。樂團在布隆斯泰特的領導下負起了承托的重任,在句子的語言方面很出色而道地,小提琴組在風格上的掌握尤為特出。

 

下半場他們演出了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布隆斯特當年在三藩市交響樂團的熱力與爆發力在這首貝多芬裏重現眼前。閣下是否很難想象貝多芬何來凌厲?但事實卻如此。可幸低音的弦樂聲部都排在第一小提琴組後面,而豐厚了音色,否則,以第一提琴的真的有「骨」的硬朗,可能會過了火。

 

其實四個樂章都是十分出色的,但筆者最欣賞的是第二樂章的演繹。主題在整個樂章中不斷出現,而那個如步行聲的節奏也每一次都那麼扣人心弦。第三樂章及第四樂章毫無疑問是樂團使出渾身解數的環節。最重要的是,首先,團員們的水平已是不容置疑,可是他們充滿生命力的投入卻是相當珍貴。尤其是大提琴組的團員一般也年長,可是他們不單止氣力驚人,而演出時的投入更比年青人更厲害!除了弦樂水平持別出色外,木管組的演出,特別是雙簧管的表現更是優秀。稍嫌的是,那位很年輕的定音鼓手的演出,他倒是在音樂線條上能夠配合到同事們,但往往,他的槌子到是不夠力量的,如果他能夠突出一些的話,效果將會更不可思議。

 

由於觀眾的反應實在太熱烈,布隆斯泰特便使出了一項更厲害的東西來。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成為了加奏曲目。幾乎可以說,這首《艾格蒙》才是全晚戲肉所在。這首曲所要求的合作性在樂團來說倒不是問題。但難卻難在於內容方面的深度。可是,「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在布隆斯泰特的帶領下,竟然出乎於筆者意料之外,內涵尤勝於技巧。在技巧方面,各團員可謂完美至極,連定音鼓的那位小兄弟也增添了力量。那種帶有壓迫感的音樂進行確是無與倫比。這也是筆者首次看到布隆斯特的深藏功力。

 

「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的表現每次都不會令筆者失望。由上次馬素爾的踏實風格,以至現在布隆斯泰特的旋風式剛強都一樣。好的樂團多的是,但願將生命付托於樂曲、指揮與聽眾的熱誠卻較少見。「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就是這樣的一隊。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對象: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
演出單位: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