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專業發展之必要

作者:小西

發表日期:2015 / 11 / 02

藝術範疇:戲劇

發表平台名稱:《信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文化政策與行政 / 教育與承傳 / 獎項/藝術節/機制/活動評論

 

因緣際會,上周六有機會參與西九管理局主辦的國際劇場工作坊節的其中一節,可謂大開眼界。工作坊的主題是「感官」,由西班牙劇團感官劇場(Teatro de los Sentidos)與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合作主持。這是一個為期六天的工作坊,旨在開拓劇場藝術工作者在視覺以外的其他感官,以豐富其創作,加強與觀眾的溝通和交流。

 

打開感官 回到根本

 

在一個視覺主導的年代,「有圖有真相」,自然地圖像才是王道。然而,與其他感官相比,視覺固然令人目眩,代價卻是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劇場是一種強調表演者與觀眾當下在場溝通和連結的藝術,也是一種「完全的藝術」(Total Art),由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構成,全感官開發,也就是劇場藝術工作者回到劇場本質的不二之門。

 

基於以上的考慮,工作坊當天安排一批剛剛接受五天訓練的「引導者」,為另一批新來的「觀察者」蒙眼,然後帶領「觀察者」開拓和感受其餘五官。更重要的是,參與者有機會回到劇場藝術的根本——表演者與觀眾當下的能量交流和溝通。

 

同樣的劇本,交到不同人的手上,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關鍵往往在於創作人對這種精緻的、當下的溝通技藝的全面把握。藝術工作者不是機器,除了在藝術學院接受幾年專業訓練,投入專業表演行業之後,還須透過實際工作與上述這類專業發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活動,持續學習,磨練技藝,提升創造力。所謂十年磨一劍,一個地方要培養出好像翩娜.包殊(Pina Bausch)、彼得.布祿克(Peter Brook)那樣的表演藝術大師,多樣而深入的專業發展,實在不可或缺。

 

事實上,國際劇場工作坊節正正是對於以上需求之回應。對於國際劇場工作坊節的宗旨,西九表演藝術團隊的藝術發展主管(劇場)劉祺豐如是解釋:「兩年一度的國際劇場工作坊節,是一個關於當代表演藝術節目創作方法的長期項目,旨在促進相關議題在本地以至亞太區的發展。西九表演藝術團隊一直以發展、製作及主辦符合當代藝術語言的嶄新節目為目標,我們積極為此打好基礎,並於本年舉辦第一屆的國際劇場工作坊節(IWF)。IWF將製造更多討論空間,以啟發更多新創作,開拓本土表演藝術的新領域。IWF節目包括一系列的工作坊及對談活動,海外及本地的劇場工作者將以香港為交流基地,為日後雙方合作埋下種子。這些新創作組合可望於未來5到10年內,為表演藝術帶來一番新氣象。」

 

專業發展 不可或缺

 

事實上,隨着政府近年的「文化轉向」,市面上推出的表演和文化活動愈來愈多,是不爭的事實;加上西九文化區的興建如火如荼,香港的藝術界未來是否有足夠的創造力與韌力,面對時代挑戰,也就成為了當務之急。可幸過去幾年,為了藝術發展也好,為了「充電」也好,有少數民間劇團或文化機構可謂洞燭先機,先後舉辦不少促進劇團與業界發展和交流的專業發展活動。例如位於牛棚藝術村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近年便銳意推動「新本文運動」,除了引介歐陸新文本,強化劇團創作,更聯合其他本地劇團,促進業界的整體發展。又例如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近年便因應業界的最新發展,主辦不少與專業發展相關的大師班、工作坊和講座;就算是接近政府全資資助的香港話劇團,近年也走出舊有框框,主辦「黑盒劇場」和大小的戲劇研討會,在專業發展方面,可謂不遺餘力。

 

與此相比,一直坐擁大量資源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卻一直未見有適時回應業界和時代的需要。固然,康文署過去也曾主辦大師班、工作坊和講座的一類活動,但目的主要是節目促銷,根本談不上什麼專業發展。時代的巨輪在無情滾動,或許官方文化機構也要來一番專業發展,脫胎換骨。

 

討論作品及場次:

評論對象: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