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香港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史,從何說起?

作者:馬世豪

發表日期:2015 / 02 / 08

藝術範疇:文學

發表平台名稱:港人字講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美學發展 / 創作/發表平台的發展 / 獎項/藝術節/機制/活動評論

 

在香港,喜歡文學的人從來不是主流,但每個時期總有一群人不問利益,只為興趣,投入文學的懷抱。香港作家人才輩出,亦有關心文學的讀者。從前文學雜誌、報刊的文藝版和專欄曾經是香港主要的文化生產重鎮,《大公報》、《文匯報》、《新晚報》、《星島日報》和《快報》等皆開設文藝副刊,成為香港文化空間的主要載體。不少優秀的文學評論與報刊雜誌等媒體關係密切,是學習香港文學評論的主要渠道。但後來媒體上的文學討論的空間大幅減少,究其原因,固然有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因素存在,但是仍有不少熱心繼續支持香港的文學評論,辦雜誌刊物,推動文學評論的風氣,至今不減。

 

我在大學二年級修讀「香港文學」,以具系統的方法學習香港文學。當時(2005年)開設「香港文學」科目的本地院校不多,這科「香港文學」課程涵蓋頗全面,講題包括香港文學的定義、早年作家的創作以至回歸前後的文學現象等,我亦從中接觸到陳炳良教授編的《香港文學探賞》。這是一本以嚴謹的學術方法研究香港文學的論文集,收錄一九八五年以後在本港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宣讀的研究香港文學的十二篇論文,涉及不同文類和理論,是一本很重要的參考書。近年,香港的文學評論好像較熱鬧了,與本土意識和學院推動有密切關係。

 

「文學評論」除了深入的作品評價外,亦包含作品欣賞的層面。我認為現在是香港文學評論的轉型契機,民間園地、庶民論著和新舊媒體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幫助我們建構香港文學評論的知識,提升文學欣賞和評論的水平。

 

首先在民間園地方面,除了學院內提供的文學評論課程外,學院外的有心人亦可開拓更多文學評論的民間園地,尤其是借助網絡,連結更多喜愛香港文學的朋友。我們未必可以成為優秀的作家,但卻可以成為一位稱職的讀者。現在已有不少民間的網上文學平台,只要繼續下去,長遠可以發展成智能手機程式,細分特定的專區,例如新書評介區、作家評論區、文學現象區和史料發掘區等,發展成一個統合不同文學話題的專業網上評論平台,引導文學評論的發展。其次在庶民論著方面,這些「庶民論著」的作者不一定是學院中人,但他們對文學以至文化的見解獨到,有助啟發我們對香港文學評論的理解。例如日本文化評論人湯禎兆的《書叢中的冒險》和《雜踏香港》,對我的文學評論方法產生重要影響。最後在新舊媒體方面,我們善用新媒體如Facebook、論壇甚至智能手機應用程式,珍惜舊媒體的資料保存,例如香港文學資料庫的文學平台,向大眾展示珍貴的資料外,有助提高文學評論的深度。

 

確立香港文學的一個意義,是以文學配合香港的「主體性」,文學的「主體性」與香港的「主體性」建構互相適應。香港文學評論的重要,可見一斑。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主題:香港文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