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心》:高水準的製作

作者:劉靖之

發表日期:2012 / 03 / 06

藝術範疇:音樂

發表平台名稱:《信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重要藝術家或作家/藝團訪港

 

莫扎特的歌劇《女人心》(Cosi fan tutte)是歌劇中頗受歡迎的劇目之一,也是各國歌劇院經常上演的作品。這次德國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來港演出的製作相當清新可喜,從唱到做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先談談演員的陣容。這次香港藝術節安排演出四場,演員分兩組,筆者看的是A組(2月23、25日),飾演Fiordiligi的是瑞典女高音Miah Persson,唱、做俱佳;音色清雅優美,音域廣闊而頗有彈性,目前活躍於歐洲著名歌劇院和音樂節,包括薩茲堡音樂節、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倫敦皇家歌劇院等;飾演Dorabella的是愛爾蘭女次高音歌唱家Tara Erraught,曾獲各種聲樂大獎,擁有圓潤豐厚的音色;飾演Ferrando的是2009年多明高世界歌劇大賽獎的男高音Alexey Kudrya,現活躍於意大利、西班牙、德國、俄羅斯歌劇院,他的音色靈巧細膩,在高音域游刃有餘;飾演Guglielmo的是羅馬尼亞出生、在匈牙利成長的男低音Levente Molnár,他身材高大,音色音量深厚扎實,能唱會演,是歌劇演員的好材料。這四位主角均有高水準的演出。

 

另外兩位演員的表現也相當不錯,飾演女僕Despina的是美國女高音Laura Tatulescu,音色甜美而演女次高音技討人喜歡;飾演Alfonso的是鼎鼎大名的英國男中音Thomas Allen爵士,2006年英國皇家歌劇院為他演出生涯三十五周年舉行慶祝活動,在這三十五年裏他飾演的角色超過五十個;同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慶祝他登台演出二十五周年。

 

舞台和服裝設計令觀眾感到既時尚又悅目;負責設計的是德國資深設計家Jürgen Rose。他不僅為歐洲各大歌劇院設計舞台和服裝,包括拜魯特歌劇院和薩茲堡音樂節,還在1993至2000年間擔任德國斯圖加特國家藝術學院舞台設計教授,在理論與實踐領域裏均有成就。

 

演員陣容鼎盛舞台時尚

 

在場刊裏,列出「製作」(Production)的負責人是德國導演Dieter Dorn,簡介說他曾為各大歌劇院的歌劇導演,包括拜魯特歌劇院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實質上Dieter Dorn是《女人心》的導演,「製作」過於偏向技術、事務層面。《女人心》的故事情節開展得十分流暢而緊湊,戲劇張力夠,發展得自然。雖然故事本身有點荒謬,但在莫扎特的天才處理下,六位演員個人本身和之間充滿了矛盾。正由於故事不太合情理,《女人心》沒有像《基加洛的婚禮》和《唐.齊望民》那麼為人們所接受,直到二十世紀才受觀眾的重視。

 

負責指揮巴伐利亞國立交響樂團和國立歌劇院管唱團的是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畢業的Mark Wigglesworth,這位指揮有着廣泛指揮歌劇演出的經驗,而且是各種不同樂派的歌劇作品,意大利、德國、英國的都有。這次《女人心》的樂際伴奏與舞台上的故事情節配合得十分緊密。合唱團指導是德國合唱指揮Soren Eckhoff,現在德國Würzburg音樂學院任教。

 

從上面的資料和評論,我們了解到歌劇的製作和演出是需要一個相當複雜和廣泛的人力、財力和硬件的支持和配合: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羅致了瑞典、英國、意大利、德國、羅馬尼亞、愛爾蘭及美國等國的演員、指揮、導演和設計人才;歌劇院有硬件來進行策劃、製作、排練、宣傳、組織、儲存戲服和布景等。最重要的是歌劇的製作和演出必須有觀眾、政府和社會包括工商業機構和財團的支持和欣賞。

 

筆者深切地感覺到,香港觀眾若想觀賞像《女人心》如此高水準的製作和演出,要靠歐洲的進口。

 

《山海經傳》vs《魔笛》這次藝術節有兩場音樂劇場:《山海經傳》和Peter Brook(彼得.布祿克)改編的《魔笛》。在藝術節《節目及訂票指南》裏,《山海經傳》的音樂由兩位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和瞿小松負責,筆者是為了這兩位作曲家而去觀賞的;《魔笛》是莫扎特唯一以德語來創作的歌劇,布祿克的改編是吸引筆者的主要因素。

 

事實上,《山海經傳》的音樂製作與演出並沒有敦文景和瞿小松的參與,場刊裏也沒有解釋原因,令筆者頗感意外。這齣戲的人物眾多,僅僅在場刊裏列出的「陜西華陰老腔藝術團」演員有二十九名、北京當代芭蕾舞團的團員有十九名。高行健的劇本分三幕,由演唱藝人張喜民與尹昉以陜西鄉土音腔演唱,飾演羿的劉偉(芭蕾舞蹈員)則用武漢話,而飾演嫦娥的張小川(芭蕾舞蹈員)講的是京片子,形成了南腔北調。服裝寬大,顏色單調,配以陜西土話,帶有濃厚的鄉土味。音樂則以呼喊、敲打為主,芭蕾舞混合現代舞。由於人物眾多,談不上角色刻畫,只能通過不同方言而顯示出他們來自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長江流域的楚文化以及東海邊的商文化。導演林兆華為觀眾製作演出一齣中國陜西農村的嘉年華,缺乏《山海經傳》的那種磅礡氣勢和內涵。

 

布祿克改編的莫扎特《魔笛》,戲劇多於歌劇,對話多於演唱。布祿克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和巴黎北方布夫劇場(Bouffes du Nord Theatre)的導演,他導演過歌劇和電影,因此他也熟悉歌劇製作和演出以及電影技巧,但他基本上是位舞台戲劇導演。在他改編的莫扎特的《魔笛》裏,他以鋼琴伴奏來替代樂隊,將原來的故事情節改寫、簡化,成為另一齣音樂劇場《魔笛》,不再是歌劇。飾演Papageno的Martine Midoux是法國男高音,有着清秀、優美的音色;飾演Tamino的Roger Padullés、飾演Pamina的Lenka Turcanová等都有不錯的演出,但「唱」的份量不重,「演」的部分較多。由於這次演出是法國北方布夫劇場,因此他們的對話是用法語,唱的部分用德語。

 

喜歡法語舞台劇的觀眾會喜歡這齣改編的《魔笛》,筆者寧願聽歌劇,少聽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