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香港中樂的美好回憶:呂培原情繫香江演奏會

作者:楊偉傑

發表日期:2012 / 05 / 12

藝術範疇:音樂

發表平台名稱:《亞洲週刊》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自選藝評

 

四月七日晚上,在剛剛渡過五十歲生日的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裡,「呂培原情繫香江演奏會」座無虛席。一段段勾起不少樂眾童年和少年回憶的中國音樂旋律,在呂先生的妙手下,彈指間再現眼前。

 

筆者開始學習中國樂器之時,呂先生早已移居美國,然而筆者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就讀時的中國音樂老師余少華博士曾與呂先生共事數載,有關先生之事跡,多從余老師口中得知。愚昧如筆者,至大學時方知先生乃香港學校音樂節中國音樂項目的倡議者之一。正當我輩每年為比賽獎項趨之若鶩時,又可知當年先生為中國音樂在香港之地位提升而四出奔走,意欲惠澤後代?

 

精通琵琶、古琴與及各類絲竹樂器的呂先生,在港定居時間雖只十數載(1951-73),但其對香港中國音樂發展貢獻之大,足以名留史冊。先生在電影配樂、組織演出、教授學生、錄製唱片等方面均碩果累累,為香港中樂在七、八十年代的飛躍奠下了穩健的基礎。先生赴美定居後,仍然心繫香江,曾多次回港舉行獨奏會和小型樂聚。筆者有幸分別於2001及09年一睹先生之風采,更在這次演出前數天於中文大學音樂系與先生合樂,可謂畢生難忘。

 

當晚所見,除了擔任獨奏和指揮的呂先生外,台上伴奏的諸位樂師,多是早年活躍樂壇的前輩名宿。如樂團首席譚耀宗,拉弦聲部的鄭偉滔、陳杰文、李開、杜泳、溫啟豪,彈撥聲部的陳志傑、黃芷芳、何耿明、張汝珠,吹管聲部的溫聯華、鄭毓盛、鄭學仁等。從事音樂工作超過五十年的著名音樂家于粦,退隱三十年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高胡版本首演者陳清池,以及曾以胡詠光為筆名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編寫兩本中國竹笛教程的關麟光,都是因呂先生之名而再次聚首一堂,其陣容之鼎盛,可謂一時佳話。

 

由于粦指揮、呂先生琵琶領奏的舞劇《小刀會》之〈序曲〉與〈弓舞〉,由呂先生指揮的《瑤族舞曲》與《歡欣的日子》(即《翻身的日子》),都是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的經典中樂合奏曲,無論是民間音樂團體或者是學校的中樂團,均非常喜歡演奏這些樂曲,成為他們的保留曲目。筆者所欣賞的,並不是他們的技術水平有多高,畢竟他們當中不少已經很少上台表演,甚至在從事音樂以外的行業,但他們所演奏出來的,是一種充滿對中國音樂的熱愛與追求的聲音,是一種筆墨難以形容的感覺,就是「那些年」的美好回憶。

 

呂先生的琵琶獨奏更是全場焦點所在,以近七十年的深厚功力演奏,已達到爐火純青之境。其從容不迫之態度,落落大方之台風,實在使筆者為之折服。先生以真指甲所彈奏之《飛花點翠》、《陽春白雪》、《霸王卸甲》令人百聽不厭,他的「下出輪」指技更是一絕。先生再以古琴奏出《憶故人》和《流水》二曲,樂思綿綿不斷,使筆者彷彿徜徉的在中國傳統音樂之大千世界裡。先生帶領一眾學生演奏的《高山流水》和《梅花三弄》,絕無某些齊奏表演中的矯揉造作。師生同台奏樂,更顯薪火相傳之意義。

 

此外,音樂會場刊裡附帶了一份〈呂培原自述〉,原載於先生1980年在台北舉行獨奏會的節目單,內容講述先生在中國內地學藝以及在香港的音樂活動情形。這份重要的音樂史料,三十二年後重現香港觀眾眼前,顯得彌足珍貴。余少華老師並率領其研究團隊整理了先生之演藝年表,更親自撰寫〈呂培原先生的香江國樂歲月〉一文印在場刊內。凡此種種,反映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對這場音樂會的高度重視,筆者對此感到十分欣喜;而這場音樂會的成功,負責策劃、組織和動員的譚耀宗、鄭偉滔二位也是功不可沒。

 

在當代中國音樂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像呂先生這種恪守文人音樂精神的大師,在繁雜的大環境下有如一股清流,洗滌著我們的心靈;也讓我們這群年輕的一代,認識到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底蘊和精粹。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呂培原情繫香江演奏會》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012年4月7日